首页

sm视频在线免

时间:2025-05-23 21:58:57 作者:探访贵州黄平重安“三朝桥” 浏览量:27248

  中新社上海9月6日电 题:上海为金融、科创“双中心”联动搭桥

  作者 高志苗

  一边是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一边是“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同一时间在上海举行的两场会议将重点都投向了金融和科技。上海肩负加快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是重中之重。为实现“双轮驱动”,上海正为金融、科创“双中心”联动搭建“桥梁”。

  上海打造金融、科创“双中心”具有先天禀赋。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告诉中新社记者,上海不仅聚集了众多领先的金融机构,也是很多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和发展基地。上海在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企业与本地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含量的同时,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联动发展。

  将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也成为诸多金融机构的选择。2024年,欧洲最大的资管公司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集团在上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东方汇理资产管理亚洲区行政总裁王大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第一家资产管理子公司在上海设立的外资独资金融科技公司,东方汇理金融科技的成立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资产管理科技市场中的开创性举措。

  “中国市场为东方汇理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数百家金融机构都在寻求提升自身科技能力的解决方案。利用东方汇理金融科技平台的新功能进行创新,促进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也符合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在亚洲和科技领域加速发展的目标。”王大智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也表示,上海建设金融、科创“双中心”,对于提升上海当前乃至未来的城市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造桥、修路,促进“双中心”之间的联动与融合,实现“双中心”的协调互动发展。

  在他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科创中心之间需构建三层面“桥梁”。一是“双中心”建设中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联动,体现为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互动。二是在科技金融中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有效组合,体现为“投贷联动”。三是在直接融资中资本市场投资与融资的协调发展,体现为创新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联动。

  推动金融和科创“双中心”建设,政策协调必不可少。李冰认为,政策制定和投资有相似之处,基本面十分重要。正如投资者会考虑数据的基础和质量一样,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政策时也应当回到服务市场参与者、促进市场发展的本源。“上海可以通过促进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合作,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和突破金融科技的边界。”

  事实上,上海也正向此探索。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在“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上海将出台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进一步发挥上海在资源集聚、应用场景、营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向成为“全球有引领性的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目标加快迈进。

  屠光绍强调,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联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即投贷联动、耐心资本与资本市场功能联动三层面,构成了实现“双中心”相互赋能、融合发展并形成更好发展基础的关键机制。“我们需要构建无形的桥梁,即制度之桥、机制之桥和开放之桥。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双中心的建设才能拥有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强大的功能。”(完)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探访陕西高校“文物全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基层文物单位工作

民革聚焦“三农”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围绕“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报告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部分建议被农业农村部采纳进相关文件。

李强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到会听取发言。

60条船艇近300名选手参与 2024上海帆船公开赛将开赛

扩展充电网络对电网及电力需求较大,香港主要电力供应商之一的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中电)扮演重要角色。中电发言人回复记者时表示,中电正通过整合电动车充电数据,分析香港不同地区充电站使用率与使用模式,从而更有效优化电网规划、资源分配。

李强会见苏里南总统单多吉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五年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试验田”种成“高产田”,以全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五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和七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在对俄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特色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已成功产出超过300项制度创新成果。黑龙江省还提出促进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定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激发片区产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围绕主导产业,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开展精准的复制推广和对俄特色的制度创新。

迎暑假 福建南平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

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5亿人,较2022年增长了5200万人,用户性别分布相对均衡。整体来看,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持续深耕现实题材作品,IP多样转化成效显著。未来,中国网络文学行业将通过强有力的全IP产业链生态助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体系建设。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